Monday, July 11, 2011

通脹掛鈎債券 iBond 設計有問題

iBond設計有問題
明報
7/11/2011


【明報專訊】今天開始接受認購的3年期iBond(通脹掛鈎債券),有兩個不合理的設計,一是保底的利率過高,二是存在二級市場(7月29日起在港交所掛牌買賣,代碼4208),讓識者可以無風險套利,有可能在10天時間獲得8%的回報。特區政府如果打算將來定期發行iBond,必須糾正這兩個問題,以免貽笑大方。


坊間分析多認為這次iBond每年派息率約3厘至5厘,和一些企業債券、高息股票相若,不算吸引。但這種分析的觀念錯誤,比較的產品特性、風險因素不同,等如拿蘋果與橙比較。iBond是特區政府發行的無抵押債權,可以相比較的是特區政府發行的3年期機構債券、和金管局發行的3年期外匯基金債券。


Rebtel


與企債股票性質不同 不應直接比較


目前特區政府發行的機構債券,有1隻是2014年11月3日到期(剩下年期),在7月8日的收益率(以往慣稱的孳息率)定價在0.867%。而在7月8日的3年期的外匯基金債券,正式定價的收益率是0.675%。按金管局的公告,截至6月30日,在未來1至3年到期的機構債券總值只有7億港元,而同期的外匯基金債券總值是292億港元。機構債券收益率較同期的外匯基金債券高,是反映它較高的流動性風險。但兩者的差異太小,價格相差只有0.7%,套戥的利潤太有限,兩者定價可謂合理。


今天開始接受申購的iBond,收益率保證是1厘 以上,遠高於同年期的機構債券和外匯基金債券。iBond發行量與市場上同年期的外匯基金債券數量相若,故iBond發行時(7月28日),它的保底收益率應該在同年期的外匯基金債券收益率之下,否則便出現無風險套利的機會。我們假設7月28日時3年期的外匯基金債券收益率在0.675%(這是合理假設)。如果iBond未來3年的年息都是1厘,它與3年期外匯基金債券的價格已經相差0.8%,化為年率是33%超額回報。如果iBond未來3年的平均年息是2厘,兩者價差便是3.3%;平均年息3厘的價差是5.9%,平均年息4厘的價差是8.4%。


第三者有機會獲無風險套利


如果市場只有一級市場、或二級市場由金管局負責定價,則這額外的無風險回報只會歸iBond投資者或政府債券基金。但現在iBond可以在港交所買賣,第三者便有機會從中取得額外的無風險回報,這就有問題,要解決。


當iBond於7月29日上市買賣,市場對它的定價,便會參考2014年7月28日到期的外匯基金債券/票據的收益率(與上周五0.675%相若)。以貝氏統計理論來計算,iBond的派息率以已知的過去6個月(6月的還沒有公告)的綜合物價指數平均為代表,即是4.02%。


這樣一算,iBond在7月29日的定價最低是100.8,最高可以是108.4。而對平時需要購買3年期政府債券或外匯基金債券的投資者(多是機構投資者),定價愈遠離108.4,他們愈有興趣收購。在這個機制下,個人投資者隨時在債券上市不久便賣掉申購到的iBond,袋袋平安。而政府派錢最終大部分落入機構投資者。


美國的iBond,保底的利率是在同期國債之下,而且投資者只能賣回給政府,以保證政府的禮物是派給國民個人。TIPS容許在二級市場買賣,所以TIPS 的定價和同期、相同條件的浮息債券相若。橘逾淮為枳。香港iBond要有自己特色,卻搞出不符金融定價理論的安排。


註:本文通脹資料來自香港政府統計處,其餘來自政府債券計劃和金管局網站﹕www.hkgb.gov.hk、www.info.gov.hk/hkma


陳茂峰博士
CFA,CFPCM
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